南开大学社会政治哲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为“中心”)的前身,是19933月成立的南开大学哲学系“社会哲学教研室”。在此基础上,“南开大学社会哲学研究所”于199712月获批成立。此后,研究所更名为“南开大学政治哲学与和谐社会建构研究中心”。201112月,中心获批为“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241月,中心更名为“南开大学社会政治哲学研究中心”。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中心已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研究团队。中心现有研究人员24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9人。现任中心主任为谢永康教授,副主任为侯振武副教授。研究人员中,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中宣部“马工程”专家,中宣部、中组部、教育部领军人才项目入选者,全国“模范教师”等称号获得者共计十余人次。

中心学术积淀深厚,始终秉持基础研究与现实观照兼顾、文献解读与思维方式创新并重的研究风格,涵养出扎实稳健且富有开拓精神的学术气质,既坚持思想原本,又适应当今时代,特别是注重发掘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结合已有基础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国家战略需求,中心先后形成了四个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二)社会政治哲学;(三)国外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四)技术社会学与人类学。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心社会政治哲学研究团队将视野聚焦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立足当代世界以及中国社会的结构性变化,从社会哲学角度展开深度理论分析与实践考察,出版相关研究专著二十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继而开辟了具有南开特色的政治哲学研究方向,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为根基,围绕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前提与基础等核心问题展开深入探究,推出系统性的专著十余部,论文百余篇。

进入新世纪,中心团队进一步拓展研究视野,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等领域,从实践哲学的视野出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课题做了深度思索与系统阐释,推出一系列高质量专著近十部,论文数十篇,获得学界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同时,中心团队展开对德国、法国、英国、美国等主要的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和人物,展开了专题性、系统性的研究。出版相关论著十余部,论文近百篇。

基于深厚的学术传统与明确的研究方向,中心成员累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共计四十余项,其中重大项目项、重点项目共十余项,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三十余项。中心成员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奖等共计30余项。

近年来,中心搭建“反思与批判”多维度教学科研平台,依托该平台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教学科研活动,成效显著。首先是“中西马”汇通论坛、反思与批判主系列、专题系列、国际专家系讲座,三年来已举办58场,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103人次,已形成具有辨识度的品牌效应。其次是师生工作坊,采取校际合作方式,已举办5场,有效促进了跨校师生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再次是学术会议,主办了第三届和第六届“社会哲学与社会理论论坛”、“纪念阿多诺诞辰120周年研讨会”、“第十届现象学与马克思哲学论坛”等。上述活动不仅拓宽了中心师生学术视野、激发了创新思维,更有力提升了中心在相关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2018年,中心开通“反思与批判”微信公众号并建立同名微信群,其中公众号已积累4000多名稳定用户,成为学术交流的重要线上纽带。2025年,中心官方网站搭建完成,旨在打造开放型学术平台,通过实时发布最新研究成果与学术活动动态,全面展现中心及相关学界的研究成果和学术风貌。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背景下,中心将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发扬理论关照现实的传统,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着力打造具有南开特色、中国风格、国际影响的一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做出贡献。




(以上数据截止于2025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