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6月21日至22日,由南开大学哲学院、南开大学社会政治哲学研究中心联合四川大学哲学系、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与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三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坊,在南开大学哲学院317会议室成功举行,本次工作坊的主题为“从德国古典哲学到西方马克思主义”。

01
6月21日上午,开幕式由南开大学教授谢永康教授主持,四川大学余玥教授进行开幕式致辞,余玥教授回顾了本次工作坊的发起背景、理念及既有成果,并对参加工作坊的师生表示欢迎。


首场报告聚焦的专题为“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社会诊断”,上半场报告人为四川大学杨顺利教授与复旦大学李牧今副研究员,下半场报告人为四川省社科院刘利霞助理研究员与南开大学牛子牛副教授,上半场评议人为南开大学赵亚琼副教授,下半场评议人为南开大学王亚娟副教授,主持人为南开大学侯振武副教授。
杨顺利老师的报告主题为“阿多诺与元政治”。杨顺利老师指出面对阿多诺本人模糊不清的政治思想家形象,通过引入“元政治”概念,能帮助我们更好理解阿多诺思想的政治维度,从而表明阿多诺对民主政治的理解如何在根本上不同于主流看法。通过元政治的透镜考察阿多诺,杨老师认为托克维尔、阿多诺对民主政治的本性的看法体现出深刻的契合,他们都认为民主的正式建制要从民主式个体的人格特质中寻求支持。

李牧今老师的报告主题为“‘复数’的社群——现代性中的政治哲学重思”。李牧今老师在报告中指出在数字化与全球流动塑造的“复数”社群现实中,无论是自由主义依赖的制度中立,还是社群主义强调的文化承认,均暴露出整合乏力的局限,“复数社群”不再是伦理选择的问题,而是现代社会制度设计中无法回避的治理难题。基于此,李牧今老师指出现代政治秩序的建构不应依赖理念的一致性,而应奠基于结构上的可容纳性,并强调制度为中介,在复数之中寻找秩序,在差异之中生成共在,从而才能获得一种面向未来的政治哲学立场。

评议环节中,赵亚琼老师肯定了杨顺利老师与李牧今老师的研究工作,指出杨老师的研究提供了解释阿多诺政治哲学的新路径,李老师的研究则是通过引入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从而为研究共同体关系提供了新视角。同时赵亚琼老师对“元政治”概念的使用,以及关于社群主义内部多样性等话题提出了疑问,杨老师与李老师则分别针对上述话题进行了回应。
右滑查看更多现场图
上午的下半场报告中,刘利霞老师的报告主题为“一种自我瓦解的语言?——今天如何谈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刘老师结合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讨论了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与文化工业本身的暧昧关系,并提出阿多诺理论也面临被文化工业“吞噬”的可能性,刘老师最后指出今天的文化工业批判面临着更复杂的任务:它必须要去讲述自己逐渐瓦解的趋势和“必然性”。

牛子牛老师的报告主题为“科技革命与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新质生产力’的历史哲学”牛老师指出当今世界的新科技革命呈现出一种表面加速,实质停滞的内在矛盾,而发展“新质生产力”则有助于克服上一轮全球化内在弊端,应对大国竞争新格局,并且借助新科技革命发展动能、抓住世界秩序转型机遇,争取下一阶段世界秩序领导权,从而完成先进生产力克服陈旧生产关系的过程,这也是社会主义克服资本主义的过程。

评议环节中,王亚娟老师指出刘老师的研究通过揭示文化工业与其批判之间的悖论关系,帮助我们重新审视了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而牛老师则尝试连接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性问题,从而突出了“新质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内涵。同时王亚娟老师根据先锋艺术与文化工业的关系、中西科学范式的差异等主题向报告人提出了一些疑问,并展开了一些相应的讨论。

02
6月21日下午的报告聚焦的专题为“技术与自然哲学问题”,上半场报告人为南开大学宋德超博士后与四川大学陈骁博士,下半场报告人为复旦大学李源博博士与南开大学李龙博士,上半场评议人为南开大学夏钊副教授,下半场评议人为四川大学余玥教授,主持人为四川省社科院刘利霞助理研究员。
宋德超老师的报告主题为“西蒙东转导概念的三重维度及其意蕴”,宋老师指出在西蒙东众多原创概念中,转导概念无疑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概念之一,但诸多应用研究仅仅揭示了转导概念的方法论部分,对其认识论和本体论维度的研究相较之下则显不足,需要将方法论、认识论、本体论三个维度结合起来才能从全局把握西蒙东的个体发生学。

陈骁博士的报告主题为“技术社会中的迷途:阿多诺与蒂利希的‘论辩’”,陈博士指出阿多诺与蒂利希作为技术社会之病态的目击者,他们都对现代社会的技术问题作出了相应的诊断,然而两位思想家在此方面的见解却呈现出某种复杂的纠缠关系。而陈博士尝试从规范性角度澄清阿多诺与蒂利希思想矛盾的根源,他指出两位思想家都认为现代人应当享有对自身生活方式进行自我规定的“自决的自由”。

评议环节中,夏钊老师肯定了宋德超老师对转导概念的立体化梳理,但质疑其对辩证法的“不彻底”批评是否成立,并探讨转导理论在自然科学中的实际接受度。在对陈骁博士的评议中,夏钊老师肯定了陈博士对蒂利希与阿多诺技术社会批判的辩证分析,并对论文的论证工作给出了建议,指出需要强化论证连贯性,进而内在地从比较逻辑中自然引出自觉自由的结论。

下午的下半场报告中,李源博博士的报告主题为“论卢卡奇和施密特对马克思自然概念的阐释”。李源博博士指出卢卡奇和施密特对理解马克思自然概念的唯物主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双方以“无主体”的思想教条的批判为起点,转向黑格尔哲学以重建主客体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对自然概念进行了关照,不过卢卡奇与施密特虽各具启示,但在不同程度上均偏离了马克思自然概念的本真意蕴,马克思则是通过“对象性活动”,从关系性视角来理解自然,并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建构了人与自然的社会历史共同体。

李龙博士报告的主题为“唯物主义何以言‘能动的自然’?——谢林晚期哲学的论证结构对布洛赫自然哲学的意义”。李龙博士指出布洛赫将“能动的自然”与“被动的自然”的区分视作其自然哲学体系建构的核心,而晚期谢林给出的肯定哲学与否定哲学的二重性的结构有助于理解布洛赫的自然哲学体系,从而帮助说明布洛赫言说的“能动的自然”只是为了展现“被动的自然”的有限性而进行的假设,因而避免了虚无主义的困境。

评议环节中,余玥老师肯定了李源博博士与李龙博士的研究工作,认为二者对自然概念的梳理凸显了卢卡奇、布洛赫等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理论深度,从而有助于我们理解马克思思想中自然的重要性。同时,余玥老师就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关系,施密特与卢卡奇的理论交织,以及“能动自然”与“被动自然”的互为根据困境提出了疑问,李源博博士与李龙博士则分别针对上述话题进行了回应。

03
6月22日上午的报告聚焦的专题为“马克思与德国哲学传统”,上半场报告人为复旦大学陈俊昆副研究员与四川大学本科生杨凯博同学,下半场报告人为复旦大学潘其峰博士与南开大学樊悦阳博士,上半场评议人为南开大学夏钊副教授,下半场评议人为复旦大学张东辉教授,主持人为南开大学莫雷教授。
陈俊昆老师的报告主题为“马克思与海德格尔:关于世界观问题的哲学对话”。陈老师指出马克思与海德格尔都曾讨论过世界观问题,但两人的理论方向却截然相反。海德格尔旨在于“哲学的终结”之后重新开辟“做哲学”的可能性,而马克思世界观学说的目标则是要通过扬弃哲学的形而上学形式本身,为“改变世界”的物质活动提供现实的世界观纲领。这一差别表征着海德格尔和马克思关于克服现代社会困境的不同方案。

杨凯博同学的报告主题为“‘直接性’及其扬弃的三种解决方式”。杨凯博同学指出,黑格尔哲学中,直接性与反思是两个重要的概念。不过,有批评者指出,尽管黑格尔在概念上区分了直接性与反思,但在体系运作上,他仍然混淆了二者。不过,通过对黑格尔文本的分析与重构,可以证明,黑格尔并没有混淆二者,他不仅明确区分了直接性与反思,并且将二者在一个更复杂的结构中关联了起来。

评议环节中,夏钊老师肯定了陈俊昆老师与杨凯博同学的报告,指出陈俊昆老师并不是将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关系视为简单的同一或差异关系,而是在二者的“共同与差别”的动态关系中考察了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的“世界观”思想;杨凯博同学的报告则是针对批评精细分析了黑格尔的直接性与反思之间的概念内在关系,从而有助于我们来理解黑格尔整体哲学架构的复杂内在性系统。同时,夏钊老师就海德格尔与马克思在主体性哲学问题上的对话、直接性与反思概念内在结构在黑格尔《逻辑学》“三论”彼此间的过渡中的具体作用、自造概念和使用黑格尔学界已有说法等话题进行了提问,陈俊昆老师与杨凯博同学则分别进行了后续的回应与讨论。

上午下半场的报告中,潘其峰博士的报告主题为“费尔巴哈‘感性直观’的自然哲学传统及其思想价值”。潘其峰博士指出“感性直观”是费尔巴哈的重要思想,不过目前研究仅仅将费尔巴哈“感性直观”概念理解为某种经验主义传统,事实上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思想与作为“感性活动”之实践之间的思想有着充足的对话空间,只有澄清了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所承载的西方哲学传统,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借助“实践”实现的哲学革命。

樊悦阳博士的报告主题为“辩证法与生命事实的交织与变奏:普列斯那和马克思的哲学人类学构建”。樊悦阳博士指出,普列斯那的哲学人类学是黑格尔之后辩证法重要的理论发展,其以“界限”这一概念抓手展现现实中生命活动的一般形态,从而使辩证法现实化于生命活动中,这表明哲学人类学将唯心主义的辩证法改造为唯物主义的方法。该路径与马克思“对象性活动”的立场一致,都可以被视作“辩证”的哲学人类学,重新挖掘马克思和普列斯那的哲学人类学传统,能够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坐标系。

评议环节中,张东辉老师首先肯定了樊悦阳同学的报告内容,认为樊悦阳对普列斯那哲学人类学的引入与介绍有助于我们在今天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阐释。随后张东辉老师就“阶次”概念的翻译、人的对象性活动内涵以及普列斯那与黑格尔辩证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后续疑问,樊悦阳博士进行了相应的回答。在后续讨论中,余玥老师与夏钊老师对潘其峰博士的报告提出问题,尤其就费尔巴哈在何种意义上真正影响了马克思的思想的形成展开了后续讨论。

End
6月22日上午,闭幕式由南开大学莫雷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张东辉教授进行闭幕致辞,张东辉教授高度评价了本次工作坊的学术水准,并宣布本次工作坊顺利闭幕,欢迎诸位师生明年上海再次相会。


本次工作坊通过师生报告与评议的模式,既拓展了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交流,更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回应当下现实问题的潜力。

特别注意
B站反思与批判账号已有往期讲座录像,欢迎关注!

文案:罗海铨 海报:周怡辰 摄影:李佳奇
编辑:杨帆 审核:谢永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