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丨2024秋“反思与批判”主系列第三讲 | 王丁 | 时间与体系剩余——谢林的“世界时代”哲学

发布时间:2025-10-12浏览次数:10


  20241115日晚,由南开大学哲学院、“阿多诺选集”编委会主办的“反思与批判”主系列讲座2024年秋季学期第三讲在南开大学哲学院317会议室举行,讲座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本次讲座由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王丁教授主讲,题目为“时间与体系剩余——谢林的‘世界时代’哲学”。讲座由南开大学哲学院王建军教授担任与谈人,由南开大学哲学院夏钊副教授主持。



01


讲座伊始,王丁老师概述了德国唯心论中体系的意涵。体系意味着由诸学说所构成的整体。对体系来说,重要的是如何将各种各样的学说安顿在同一个体系之中。一个真正的体系总是具有衔尾蛇结构,即开端的直接性必须能被体系构造活动本身再次扬弃为体系运动的结果。因而,体系追求的是对直接性的消解,任何直接性都只能作为一个假象而存在于体系之中。以这一标准来检验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的体系构想,可以发现本原行动、绝对同一性、自身否定性这三种“直接性”形态。王丁老师指出,谢林的绝对同一性自身预设了“主体高于实体”、“观念高于实在”的基本运作模式,撇开这一模式,便无法完成理性体系的建构。就此而言,体系的前提和开端本身无法在体系之中被推导出来。每个体系的开端都构成了自身运动规则的“剩余”,而这个“剩余”表现为“如此实情”(Dass)。



02


王丁老师强调,体系自身与自身开端之间的裂隙正是谢林晚期哲学的基本问题意识。在1827年《世界时代体系》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谢林对体系的模型进行了一种“莫比乌斯环”式的处理。如果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永远遵循着相同的运作机制,那么过去、现在和未来就不存在真正的区别,进而整个世界都被“去时间化”。要真正探索体系自身的可能性前提,就必须正视这里所出现的时间问题,考察体系自身的直接性的前提开端的前-开端。这时的谢林意识到,其同一哲学体系无法承担起这一任务。理解前-开端状态的核心在于,追问体系开端自身所蕴含的“观念高于实在”的比重的原因。谢林给出的回答是,这个原因正是作为存在之主宰的神。主宰这一概念本身意味着一种去自身化的自身性的发生,其处在存在论的边界上,因而是以一种非-存在论的言说方式来为存在论奠基。王丁老师指出,如果将讨论已然既定的世界机制中事物的产生与存在机制的学科称为物理学,那么在德国古典哲学的体系建构中,知识学、同一哲学和逻辑学都可以被视为新的物理学,形而上学则是以物理学自身不能澄清的开端与前提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在这个意义上,谢林1827年的《世界时代体系》为德国古典哲学的“新物理学”做出一种可能的形而上学奠基。



03


在评论环节中,王建军老师高度评价了本次报告。王建军老师指出,长久以来,谢林都被视为从康德到黑格尔的过渡环节,谢林哲学的丰富内涵与重要意义被忽视。王建军老师强调,谢林前后期哲学思想根本来说是一致的,神始终是谢林哲学的主题。晚期谢林更加强调从多种角度出发对神加以论证,但是其神学外衣下的实质是坚实的形而上学工作。谢林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形而上学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


随后的提问交流环节中,线上线下听众围绕康德与谢林的关系、不可预思之在、追问体系前提的合法性、谢林的奠基方案何以超越理性等问题积极提问发言。王丁老师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逐一做出回应与解答。



End


本次讲座是“反思与批判”主系列讲座2024年秋季学期的第三场,欢迎学界同仁持续关注系列讲座的后续场次。




文案:吕润生

海报:周怡辰

编辑:李佳奇 王一曦

摄影:李佳奇

审核:夏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