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秋季学期反思与批判第三讲回顾 | 丁耘 | 莱布尼茨与力量现象学——从连续体迷宫出发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5-10-12浏览次数:10


  20231117日晚,由南开大学哲学院、“阿多诺选集”编委会主办的反思与批判系列讲座2023年秋季学期第三讲在线上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丁耘教授主讲,题目为“莱布尼茨与力量现象学——从连续体迷宫出发的研究”。讲座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吴增定教授担任评论人。


01


  丁耘老师首先回顾了莱布尼茨哲学研究中的基本疑难,即现象主义与单子主义这两种解释范式的对立。在《神义论》中,莱布尼茨将他的问题意识提炼为两个“迷宫”,一是自由与必然的问题,二是连续体问题。二者都属于“预定和谐系统”的难题,前者与世界有关,后者与单子自身有关。丁老师强调,通过对连续体问题的考察,可以看出,在莱布尼茨那里单子论与动力学是相互包容的,单子和力只是对单纯实体的不同表述。力是一个处于能力(潜能)和活动之间的概念。莱布尼茨将连续体视为基于瞬间的派生力或“努力”的“力的连续体”,从而借由力的自发性和活动性给出了解决连续体迷宫的单子论动力学方案。至此,连续体迷宫仍然留给我们一个吊诡的难题,即如何理解单子实体、瞬间与连续体这三者的关系。胡塞尔现象学能够为这一难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资源与路径。



02


  尽管胡塞尔并没有直接将莱布尼茨的单子论问题关联于其对内时间意识以及连续性问题的思考,我们仍然可以借助胡塞尔对内时间意识的深刻分析以及其关于无意识问题的讨论,在扬弃亨利的质料现象学的基础上,通过糅合莱布尼茨及亚里士多德的有关学说,将胡塞尔现象学推进为力量现象学(dynamical phenomenology。意识现象学从纯粹意识,到内时间意识,再到前意向、前意识乃至无意识等,抵达临界之后即转进为力量现象学。在这种不断的跨界推进中,扮演关键角色的是持留(Retention,持留及其相关概念勾勒出了一个复杂深微的问题域。在对临界问题的研究中,胡塞尔提出了最接近力量现象学的概念——先验内在性。先验内在性“将我的总体内在存在与生命构成为清醒状态与睡眠间歇的链接”。可以看出,胡塞尔对先验内在性的表述已经非常接近力量概念了,但是他最终还是没有达到对这一总体内在性的真正还原,从而与力量现象学的建立失之交臂。


  最后,丁老师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了力量现象学的初步结论,涉及力量的基本结构和阶次关系。作为力量现象学还原的剩余,力量就是力量之自身关系,亦即有阶次的交织。基于这种还原可以得到力量交织统一的不同方式,前摄表达了力量的扩展,持留和当前化则分别对应于力量的收缩和活动。就此而言,全部实在领域都是不同力量交织方式的产物。在力量现象学的视野下,作为时间意识构成物的原初连续体既是连续的,又是被持留意识直接设定的、不可分的东西,进而其并不会陷入连续体迷宫之中,毋宁说,陷于迷宫的只是从这一连续体出发的次生连续体。借此,力量现象学给出了对于连续体疑难的最终解决方案。



03


  在评论环节中,吴增定老师高度评价了本次报告。吴老师指出,丁老师的这一研究是广博与专精的结合,其背后的理论架构正是贯通与整合中西思想的道体论。针对胡塞尔何以错失力量现象学,吴老师进一步提出,这或许正是胡塞尔拒斥形而上学的立场使然。另一个相关联的问题是,力量现象学在何种程度上仍然属于一种现象学,抑或这里已经走出现象学,走向了本体论。在随后的提问交流环节中,线上听众围绕先验自我的死性、现象学显现的循环解释、机械论和有机生命的差别等问题积极提问发言。丁老师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逐一做出回应与解答。


End


   本次讲座吸引了诸多对近代形而上学和现象学感兴趣的学人。在各位老师、各位同仁的参与支持下,讲座取得圆满成功。本场讲座是反思与批判系列讲座2023年秋季学期的第三场,欢迎学界同仁持续关注系列讲座的后续场次。



文案:吕润生  海报:周怡辰  编辑:李佳奇  审核:夏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