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秋季学期反思与批判第二讲回顾 |郑作彧 |数字存取技术时代的所有物品

发布时间:2025-10-12浏览次数:10



  20231013日晚,由南开大学哲学院、“阿多诺选集”编委会主办的反思与批判系列讲座2023年秋季学期第二讲在线上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由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郑作彧教授主讲,题目为“数字存取技术时代的所有物品”。讲座由南开大学哲学院助理研究员夏钊主持,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马欣担任评论人。


01


  郑作彧老师首先介绍了基于NFT(非同质化代币)技术创作的艺术作品在当前的流行状况,并就此提出一个反思性问题:数字存取技术下的艺术作品拥有灵韵(Aura)吗?



02


  灵韵概念来自本雅明的著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本雅明指出,当艺术作品可以被大量复制,进而不再具有独一无二性的时候,其灵韵就将消失。然而,基于NFT技术所创作的数字作品恰恰可以保证其在世的唯一性,这看似满足了本雅明对于灵韵的一般要求。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郑老师细致分析了灵韵概念所包括的三重内涵,即信息储存读取,并将灵韵定义为共在精神的存取。在Web 3.0时代,所有的物品都被智能化的信息网络关联起来,数字存取技术实现了所有物品的共在信息存取。郑老师指出,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确可以将这种共在信息存取称为“灵韵”,但是这种“灵韵”并不是本雅明所讲的灵韵,毋宁说是一种后灵韵,因为它的共在信息中缺乏真正的人类精神,这是它同灵韵的最大差别。在信息储存的环节中,存入信息的不是人,而是某种智能化的技术,因而,在读取信息的环节中,人也就不可能通过这一数字作品与前人的精神沟通汇合。真正的灵韵则代表着人类对于精神生命的渴望以及由此产生的共鸣。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郑老师进一步提出一系列涉及当代社会诊断的延展性问题:后灵韵反映出缺乏关系的世界关系,但关系的去关系化是怎样发生的?一种排除理性的机制是如何运作的?郑老师最后总结道,后灵韵理论或许可以成为我们回应以上问题并重新阐释当代社会批判理论的新线索。



03


  在评论环节中,马欣老师高度评价了本次报告。马老师指出,郑老师的报告从数字存取这一视角出发,切入对现代技术影响下艺术作品的讨论与评价,这是一个深入而艰难的思考。马老师赞同以精神共在的存取来概括灵韵的内涵,并进一步指出,在本雅明文本中存在着与存储和读取相对应的表达,即艺术作品的物质性存续历史性见证。后灵韵是人的心灵没有实际参与其中的灵韵,是对传统意义上灵韵的解构,这将导向一种没有物性的物。马老师强调,郑老师围绕后灵韵问题做出了深入全面的结构性分析,并基于这一分析给出对于当代社会的社会病理学诊断。随后的提问交流环节中,线上听众围绕灵韵与作品的真伪问题、音乐是否存在灵韵、灵韵与元宇宙、原作与摹本的区分等问题积极提问发言。郑老师和马老师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逐一做出回应与解答。



End


   本次讲座吸引了诸多对艺术和社会批判理论感兴趣的学人。在各位老师、各位同仁的参与支持下,讲座取得圆满成功。本场讲座是反思与批判系列讲座2023年秋季学期的第二场,欢迎学界同仁持续关注系列讲座的后续场次。





文案:吕润生  海报:周怡辰  编辑:李佳奇  审核:夏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