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季学期反思与批判第二讲回顾 |余玥 |曼德维尔的菠萝与黑格尔的咖啡——资本主义文明的两种社会感知形象

发布时间:2025-10-12浏览次数:10


   

  2023415日晚,由“阿多诺选集”编委会主办的反思与批判系列讲座2023年春季学期第二讲在线上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由四川大学哲学系余玥教授主讲,题目为“曼德维尔的菠萝与黑格尔的咖啡——资本主义文明的两种社会感知形象”。讲座由南开大学哲学院助理研究员夏钊主持,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郑作彧教授担任评论人。


01


  在这次讲座中,余玥老师试图展现一个更有趣的黑格尔形象,并进一步展现黑格尔的实践哲学与早期近代哲学、批判理论和美学的关联。为此,余玥老师首先提到了近代的曼德维尔哲学中的“菠萝”这一形象。曼德维尔在《蜜蜂的寓言》中,描述了英国上流社会的人食用菠萝的场景,并由此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自由平等的轻松享受型的交往社会的构想。余玥老师认为,这样一种构想营造了有着菠萝般美妙气息的社会感知形象。此外,对于人性恶和社会善的说明,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这样一种社会感知形象是如何建立的。对此,曼德维尔认为,骄傲或虚荣这种恶德是人性中根本而强大的力量,是由衷的自我肯定,从中可以催生出可供形成社会善的礼仪风度。骄傲的人要求自己比别人更强。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让资产阶级建立一个基于长久契约的社会。






02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余玥老师展现了黑格尔在“需要的体系”中提出的“咖啡”这一形象。与曼德维尔对人性的肯定相类似,黑格尔的“需要的体系”也是由具体的、有欲望的人所组成的体系。然而,由于匮乏,人们的欲望和需要可能得不到满足,从而陷入困境。因此,人们要不断丰富满足需求的一些中介途径,例如,合理分工和提升技术发展。在此,黑格尔以“咖啡”为例,展现了另一种社会感知形象。它与“菠萝”形象有着有趣的差异。喝咖啡的主力军不再是上流社会或资产阶级,而是一般大众。需要的体系的维持也不再主要关涉资产阶级如何通过契约来管理社会,而首先被看作是一个生产和供给的问题,特别是关于分工和交换系统的建立的问题。


  最后,余玥老师以咖啡形象为话头,分析了社会感知形象的当代意义。借鉴布罗代尔的观点,余玥老师认为,黑格尔的咖啡形象后面携带着市民社会的需要和劳动机制,还有它的整个的不透明的风险空间。黑格尔的需要体系也可以被视为对资本主义文明的一种整体性的哲学分析,而咖啡这一感知形象,在最初出现的时候,就是一种无法被纳入社会学或经济学解释的不透明要素。由此,这一社会感知形象也指向了一种新型的美学,亦即一种作为现代复杂社会的分裂风险的探测器和感性调节器意义上的黑格尔美学。因此,余玥老师认为,不应该像霍耐特那样仅仅基于社会学和人类学来研究日常领域,而应该像本雅明和阿多诺那样,用美学批判来展现不透明的社会风险。





03


  在评论环节中,郑作彧老师高度评价了本次讲座的内容,特别是提出了本次讲座对社会学研究的意义。郑作彧老师认为,余老师展现了一个阿多诺版本的霍耐特形象,并从美学的角度对霍耐特进行了批判。的确,学者不应该只是提出一套高高在上规范准则,而是应该也去聆听和理解大众的感知。类似地,如今的社会学也应该去聆听这种社会的自我展现和自我描述,而不应仅仅用统计模型去把握社会运作。不过,针对余老师对于美学的强调,郑作彧老师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如何确定艺术真得恰如其分的表现了其对象?艺术如何远远超出了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此外,郑作彧老师也对于余老师提到的“风险”这一概念的涵义比较好奇,风险概念能否等同于复杂性和偶然性?其实,社会学中也有风险文化和风险沟通理论,根据这种理论,大众对于风险的感知往往是被刻意塑造出来的而不是天然的,如何理解和对待社会风险感知的非天然因素?在随后的提问交流环节中,线上观众也就“哲学是否高于美学”等问题积极提问,余玥老师针对所提出的问题,细致做出了回应与解答。






End


  本次讲座以一种有趣的方式展现了黑格尔实践哲学的巨大潜力,并充分体现了哲学与社会学彼此相互交流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在各位老师、各位同仁的参与支持下,讲座取得圆满成功。本场讲座是反思与批判系列讲座2023年春季学期的第二场,欢迎学界同仁持续关注系列讲座的后续场次。








文案:李晶  海报:周怡辰  编辑:李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