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梅
性别:女
职务:
职称:教授
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工作地点:
电子邮箱:lism6@nankai.edu.cn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社会政治哲学
学术兼职:


个人简介

  李淑梅,1954年出生,天津市人,哲学博士,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教学与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发表学术论文100篇。获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3,二等奖5。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主持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1独立撰写《认识结构研究》《社会转型与人的现代重塑》政治哲学的批判与重建——马克思早期著作研究等著作作为第一作者撰写《哈贝马斯以兴趣为导向的认识论》以人民为中心及其践行路径》等著作。参与撰写的著作为:《现代唯物主义导引》(第三作者);肖前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陈晏清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哲学》;封毓昌主编的《社会意识论导论》等。


教学情况

本科生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

硕士生课程:马克思恩格斯哲学著作研究

博士生课程:马克思哲学著作研究、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研究等。


科研成果与代表作

(一)主要相关研究成果

1马克思关于 “自由王国”的理论,《南开学报》1983年第5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2应着重从社会历史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王国的理论(第二作者)《哲学研究》1986年第8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3《现代唯物主义导引》(第三作者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

4.《社会转型与人的现代重塑》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出版,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5.体系化哲学的突破与政治哲学研究方法的转变《哲学研究》2005年第9期。

6.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政治哲学思想《哲学研究》2009年第6获得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7.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哲学的变革《哲学研究》2011年第4期,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8.政治哲学的批判与重建——马克思早期著作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出版,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9.社会认同观的转变与激进的民主政治——拉克劳、墨菲的政治哲学思想研究第一作者《哲学研究》2017年第10

10.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意蕴《光明日报》201864《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11.罗尔斯产权民主思想的公平诉求及其局限性——兼评其对马克思批判抽象财产权观点的回应(第一作者)《哲学研究》2018年第11

12.马克思劳动和享受关系思想及其重要价值,《北京大学学报》2024年第3《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二)相关著作目录

1.《社会转型与人的现代重塑》,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2.《当代中国社会哲学》(参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
3.《现代唯物主义导引》(第三作者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
4.《社会意识论导论》(参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5.《政治哲学的批判与重建——马克思早期著作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

6.“以人民为中心”及其践行路径》(第一作者),人民出版社2022


(三)相关论文目录

1.马克思关于 “自由王国”的理论,《南开学报》1983年第5期。

2.应着重从社会历史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王国的理论(第二作者),《哲学研究》1986年第8期。

3.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道德与文明》1992年第1期。
4.时间节约规律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哲学动态》1992年第7
5.自然必然性是历史必然性的基础,《南开学报》1993年第2期。
6.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的自由观,《江汉论坛》1993年第5期。
7.异化及其扬弃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南开学报》1996年第6期。
8.论人类自由:真、善、美的统一,《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9期。
9.关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结构转型关系的哲学思考,《南开学报》1997年第5期。

10.现代社会秩序的确立与人的自主发展,《南开学报》1998年第4期。
1
1.论物化社会关系及其对人的发展的历史作用,《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10期。
12.人的需要结构及其历史发展,《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8期。

13.对社会经济运作总体性关系的透视,《学海》2000年第1期。
14.哲学历史观念及其变革,《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
15.经济全球化与人的发展,《南开学报》2001年第3期。

16.马克思的社会存在理论与哲学变革,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11
17.罗尔斯的自由观:自由与平等结合《求是学刊》2005年第3期。
18.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方式与人的发展《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3期。
19.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视野《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20.体系化哲学的突破与政治哲学研究方法的转变《哲学研究》2005年第9期。
21.意识形态与人的社会认同《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5期。
22.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理性建构方式及其启示《求是学刊》2006年第3期。

23.马克思的劳动观点在政治哲学建构中的作用,《思想战线》2007年第4期。

24.个人概念的变革与唯物史观的创立——《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施蒂纳利己主义的批判,《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25.论马克思自由平等观的变革 ,《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6期。

26.伊壁鸠鲁“偏离政治”的政治哲学,《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

27.从哲学与人民的关系透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转向《河北学刊》2009年第1期。

28.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政治哲学思想,《哲学研究》2009年第6期。

29.意识形态的变化与人的认同方式,《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30.和谐社会结构的建构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光明日报》2009.9.1

31.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旨趣,《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3期。

32.马克思对卢格的批判与社会政治哲学的构建,《思想战线》2009年第期。

33.人类解放:消除对国家、宗教和货币的崇拜——读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学

习与探索》2010年第4期。

34.马克思早期对古希腊哲学史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4期。

35.马克思对李斯特生产力理论的批判及其意义,《社会科学》2010年第12期。

36.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哲学的变革,《哲学研究》2011年第4期。

37.马克思早期对人的本质理解方式的变化,《河北学刊》2011年第5期。

38.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自主发展道路的探讨,《江海学刊》2012年第3期。

39.马克思对施蒂纳反对“自由主义”观点的批判,《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40.马克思对施蒂纳“独自性”观点的批判,《西南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41.马克思批判形而上学抽象同一性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求是学刊》2013年第1期。

42.经验和超验:两种哲学进路社会政治哲学旨趣的差异,《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4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光明日报》2013424日。

44.黑格尔的立法权思想研究,《哲学动态》2013年第4期。

45.马克思批判黑格尔辩证法的社会政治指向,《厦门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46.从社会物质关系透视“权利、法律和犯罪” ——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9

47.探求社会平等及其实现途径 ——《神圣家族》对蒲鲁东平等思想和埃德加尔的思辨歪曲的评判,《南开学报》2013年第5

48.共同理想的社会认同,《光明日报》2013824

49.马克思对黑格尔行政权思想的批判及其现实意义,《西南大学学报》2014年第2

50.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观代议制因素的批判,《江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2

51.论公民的相互教育及其实现路径, 《光明日报》201541

52.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享发展的社会,《人民日报》2016429日第7

53.超越对市民社会的直观理解与人类解放,《吉林大学学报》2016年第5

54.协商民主与公民文化建设的拓展,《南开学报》2016年第5

55.马克思关于巴黎公社民主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西南大学学报》2016年第6

56.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要求和路径《学术研究》20179

57.社会认同观的转变与激进的民主政治——拉克劳、墨菲的政治哲学思想研究第一作者《哲学研究》 2017年第10

58.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意蕴《光明日报》201864

59.罗尔斯产权民主思想的公平诉求及其局限性——兼评其对马克思批判抽象财产权观点的回应(第一作者)《哲学研究》2018年第11

60.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公平和效率有机平衡,南开学报2020年第1

61.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全面性及其践行路径,《理论视野》2020年第2

62.马克思基于生产劳动的资本所有权批判与理想社会构思,《福建论坛 》2020年第5

63.马克思人民主体性的国家建构思想及其启示意义 ——基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探讨,

北京大学学报2021年第1

64.马克思对“三位一体”公式的批判与自由的价值指向,《社会科学辑刊》2021年第5

65.马克思的文明演变思想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南开学报》2022年第2

66.罗尔斯的正义原则与产权民主构想,《社会科学辑刊》2023年第1

67.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生产前提批判——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Ⅰ的探讨》,《求是学刊》2023年第1

68.马克思早期法哲学视域下的财产权批判思想研究 ,《南开学报》2023年第5

69.马克思劳动和享受关系思想及其重要价值,《北京大学学报》2024年第3

70.从个人和共同体关系视角推进“第二个结合”《学术研究》2024年第6

71.列宁基于现实和理想辩证关系对民粹主义的批判,《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2025年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