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广欣
性别:男
职务:
职称:教授
专业:中国哲学
工作地点:
电子邮箱:017115@nankai.edu.cn
研究方向: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国近代哲学 、中国政治哲学 、西方政治哲学 、比较政治哲学
学术兼职:



教育背景

20089月至20146月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博士

      - 主修:政治哲学

      - 副修:思想文化史

      - 论文题目“Contesting the truth of revolution, democracy and good governance in the land of Confucius: the Chinese reception of Rousseau's The Social Contract, 1898-1906”

         指导老师:Prof. Jimmy Klausen     

         答辩委员会成员:Prof. Prof. Edward Friedman, Prof. John Zumbrunnen,

Prof. Johann Sommerville, Prof. Daniel Kapust

 20069月至20081, 20119月至20126月 芝加哥大学

      - 旁听社会思想委员会及政治学系十门课

 20009月至20051月 香港科技大学博士

      - 论文题目:以经术为治术 晚清湖南理学家经世观念研究

         指导老师:张灏教授

答辩委员会成员:洪长泰教授、黄敏浩教授、朱鸿霖教授

 19989月至20008月 香港科技大学硕士

      - 论文题目:诚信与务实 试论郭嵩焘的外交思想

         指导老师:张灏教授

 

19949月至19987月 南京大学学士


奖学金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 (2008-2014)

2012年获梅隆威斯康星暑期奖学金  “Mellon—Wisconsin Summer Fellowship”

2008-2013年获威斯康星大学麦廸逊校区颁发五年奖学金

 

香港科技大学 (1998-2004)

20026月获香港科技大学校友奖学金

20011月获黄维琩人文作品奖

19989月至2004 6月连续获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研究生奖学金

  

南京大学 (1994-1998)

人民奖学金一等奖两次,二等奖一次,光华奖学金一等奖,欧阳藻奖学金


工作经历

2005.10—2006.8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副研究员

2008.1—2008.6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Abington校区访问讲师

2014.1—2014.6 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兼任讲师

2014.8—2017.7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研究助理教授

2017.8—2024.12  南开大学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23.9—2023.12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访问学者

2025至今 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学情况

20178月至今  南开大学哲学院

-    本科生课程:

中国近代哲学、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国近现代政治哲学、哲学与现代世界(Philosophy and Modern Word,全英文课)


-    研究生课程:

中国近代哲学与文化、中国政治哲学经典导读、比较政治哲学

20148月至20177月 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

英文授课: European Culture since the Enlightenment(启蒙以来的欧洲思想文化)Late Imperial China(比较视野中的明清史)

中文授课:中国近代思潮、当代中国政治思想

20142月至20146月 香港科技大学兼任讲师  

英文授课:人文社会科学院开设之全球中国研究本科课程,“Philosophical Inquiry into the Modern World(对现代世界的哲学反思)

20089月至20116月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助教

20081月至6月 宾州州立大学Abington校区兼任讲师

英文授课:20th Century China(二十世纪中国史和中国政治思想)

1998年至2004年 香港科技大学助教


科研成果与代表作

专著

   以经术为治术晚清湖南理学家的经世思想。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10月。

 

出版计划

         英文专著Rousseau in China, 1898-1914讨论卢梭社会契约论在华接受史,

目前已完成书稿(共91000余字,294页)。

         中文专著《寻找中国政治哲学的传统:从孔子到黄宗羲》,主体部分十二章已形成初稿。

 

论文及其他学术性文章

    《施特劳斯论民主制与德性<城邦与人>为中心》,《现代哲学》,20258月。

   《寻找革命的卢梭》,《哲学门》(总第四十六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12月。

   《田桐对<社会契约论>首个汉译本的重刊与解读以革命者、人民及政党为中心》,《清华社会科学》第5卷第2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45月。

   <社会契约论>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以首个汉译本的重刊和引用为中心》,《学术月刊》,202311月。

   刘师培的平等观:以中国民约精义为中心》,《哲学研究》,20232月。

   《民本与民约:刘师培对卢梭社会契约论的解读》,《中国哲学史》,202212月。

   《〈大同书〉反思夫妇之伦的理论依据》,《现代哲学》,202212月。

   《转型时代与革命的思想道路:张灏教授荣退学术座谈会纪要》,《汉学研究通讯》,202211月。

   《贵族制与黄宗羲的政治理想》,《学术月刊》,20227月。

   强势君主与社会契约:晚清中译本对卢梭理论的改造》,《学术月刊》,20212月。

   《从齐家到经世如何可能:晚清湖南理学家的思考》, 《学术月刊》,201912月。

   《思想与治学的取向和方法:林毓生先生访谈》,《思想》,201910月。

   《中国人的大学印象和中国大学理念的起源1866-1895》,《南开学报》,20197月。

   《从“大书院”到“大学”:近代中国对university的翻译》,《江海学刊》,20197月。

   《康有为大同书论家与孝:对“毁灭家族”说的重估》,《中国哲学史》,20191月。

   《刘蓉的“门户之见”与湖南理学家的经世观念》,《学术月刊》,20168月,第141-151页。

   《三代之礼与万国公法:试析郭嵩焘接受国际法的心路历程》,《天府新论》,20167月,第86-96页。

   超越暴力革命:梁启超有关卢梭论述对自由和权利的探讨》,《天府新论》,20155月,第2-8

   2004年厦村太平清醮考察纪录》(与吕永升合作),收入蔡志祥、韦锦新编,《延续与变革:香港社区建醮传统的民族志》。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4,第241-258页。

   卢梭“革命观”之东传:中江兆民汉译〈民约论〉及其上海重印本的解读》,《思想史》(“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编),201411月,第67-104页。

   《从民本到民主:罗泽南、中江兆民和卢梭论反暴君》,《政治思想史》,20126月,第112-132页。

   《从〈大学章句质疑〉看晚清义理、考据和经世之学的整合》,收入杨国荣、郁振华主编:《知识问题与中西思想》(《思想与文化》第十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第251-267页。

   《曾国藩 “礼学经世说的涵义和运用》,《政治思想史》,20109月,第48-75页。

   《曾国藩礼学经世说的宗教仪式渊源:以送痘神和求雨求晴为例》,《学术月刊》,20101月,第129-139页。

   “The Chinese Idea of University 1866-1895”, in Mak King Sang ed, Transmitting the Ideal of Enlightenment Chinese Universities since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Lanham: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Inc 2009, 13-33.

   “Xue Fucheng and Overseas Chinese — the Burgeoning of National Consciousness before the First Sino-Japanese War”收入《跨越疆界与文化调适》。新加坡:南大中华语言文化中心,2009,47-69页。

   《事功和礼:郭嵩焘《中庸章句质疑》初探》,收入刘笑敢主编,《中国哲学与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200812

   《芝加哥大学的西方文明核心课程:通识教育与大学理念》,《复旦通识教育》,20085月。

   《从郑观应到盛宣怀:转型时期中国大学理念走向成熟》,收入王泛森主编,《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时代》。台北:联经出版社,200712,105-136

   郭嵩焘“远人”观念的变迁》,《二十一世纪》,200712月,第36-46页。

   现代文人之忏悔录:一部反潮流的文学史》,《九州学林》,20067月,第264-278

   乱世从政之地理指南:罗泽南手稿〈皇舆要览〉初探》,《台大历史学报》,20066月,第301-318页。

    怀柔远人的另一解释传统》,《当代》,20025月,第66-83页。

   《孟子 “王天下说中的事功与道德》,《近思新知 ── 人文对话集》,香港: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20015月。

 

书评

 “西学东渐”与“知识仓库”的建设、使用和更替评潘光哲《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政治思想史》,201612月,第187-196页。

  

部分研讨会论文及学术讲座 

   “张灏先生论中国革命的思想道路”,发表于“张灏院士纪念工作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228月。

   “礼教与革命:汉文知识界对卢梭的诠释”,发表于“礼学沙龙”,北京: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20214月。

   “中国人对中江兆民汉译民约论的重刊与解读,1898-1920,发表于“西方古代道德与政治思想跨学科青年工作坊”,广州:中山大学,201911月。

   “Theories of comparative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the reception of Rousseau’s social contract theory in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Comparative Political Philosophy: Theory and Practice” workshop, College of Philosophy,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November 2018. (该工作坊为第一次在非西方国家举行的比较政治哲学/理论国际会议,担任会议的策划人和组织者)

   “强势君主还是革命专政?试析杨廷栋《路索民约论的主题》”,发表于“翻译与跨文化协商学术学术研讨会”,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67月。

   “When Rousseau’s Social Contract Theory Travelled to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Traveling Theorists/Theories: A Workshop on Comparative Political Theory,”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London, July 2016.

   Inventing Revolution in China: When Confucian Anti-tyrannical Tradition Met Rousseau’s Social Contract Theory,paper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全美历史学年会〕, New York, January 2015.

   “Rousseau’s Revolution in a Global Context: Nakae Chomin’s Classical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Social Contract and the Methods of Comparative Political Theor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 Chicago〔全美政治学年会〕, August 2013.

   “卢梭革命观的东传:中江兆民汉译《民约论》及其译本在上海的重印”,发表于纪念卢梭诞生三百周年政治思想学术研讨会,台北:“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政治思想研究专题中心,20136月。

   The Form of Liberty: Alexis de Tocqueville, Bruce Lee and Their Experiences of American Democrac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outh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美国南方政治学年会〕, New Orleans, Jan 2012.

   “Rousseau’s Social Contract Theory and Herbert Croly’s The Promise of American Lif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idwest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Annual Conference〔美国中西部政治学年会〕, Chicago, April 2009.



研究经费和其他荣誉

   2019-2022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卢梭政治哲学在近代中国的诠释和再造研究”

   2018-2021年主持天津哲学和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卢梭《民约论》第一个汉译本的重刊和解读与中国革命的思想道路”

   2017年入选第十二批天津市“千人计划”青年人才

   2017年获香港政府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优配研究金(“General Research Fund”)资助

   20064月以“中国现代大学理念的形成:历史与哲学研究”计划 (与张灿辉教授合作) 获香港中文大学“直接拨款”(“Direct Grant for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