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生
性别:男
职务:
职称:教授
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工作地点:哲学楼531
电子邮箱: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哲学
学术兼职: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天津市哲学学会会长、天津市社联常务理事、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哲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个人简介

  王新生,男,1962年生,河南新乡市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哲学。招收博士生方向:政治哲学方向(马克思主义专业)。


学术兼职

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天津市哲学学会会长、天津市社联常务理事、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哲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教学情况

(一)本科生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与历史

(二)研究生课程: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当代政治哲学;民主理论研究

(三)研究生名单:(已毕业和在读的)


科研成果与代表作

(一)研究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哲学

 

(二)学术专著

1.《市民社会论》,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1月出版。

 

(三)主编出版物

1.《哲学视野中的社会生活》(合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2. 《探索之路:南开哲学院院庆论文集》(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

 

(四)学术论文

协商民主的根在基层,《求是》,2016年第1期;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内在演进,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与齐艳红合作);

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公平正义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新华文摘》2016年第5期转载。

命运共同体:人类共存之道的中国方案,《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2.25);

什么是政治哲学,《哲学研究》,2014年第6期;《新华文摘》2014年第21期转载;

阶级意识的退隐与公民理性的建构,《哲学动态》,2014年第5期;

把握时代精神,构建先进文化,《理论视野》,2014年第5期;

马克思正义理论的四重辩护,《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基本遵循:走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求是》,2014年第19期;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路径,《光明日报》(20131127日);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基础,《光明日报》(20131030日);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的建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几个问题(与陈晏清教授合作),《哲学研究》,2010年第7期;《新华文摘》2011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1期转载。

马克思是怎样讨论正义问题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6期转摘;

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亟待推进,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71日。

马克思哲学的历史主义根基:遗忘与重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91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3期转载;

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种方法论分析,《社会科学辑刊》,20105期(与齐艳红合作);

超越应当的逻辑: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历史主义方法,《浙江社会科学》,20081期;

国家与社会关系视域下的公平正义问题:关于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期公平正义问题的一种路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蓝皮书: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08-2009卷,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5月出版;

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与公平正义的市民社会根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5期;

现代公共领域及其特性:查尔斯·泰勒公共领域概念评析,《江海学刊》20084期(与宁乐峰合作);

从理想性到现实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建构之路,《中国社会科学》20071期(与王南湜教授合作),《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2期转载;

现实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蓝皮书: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06-2007卷,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1月出版(与王南湜教授合作);

现代公共领域:市民社会的次生性层级,《教学与研究》,20074期,《新华文摘》200715期转载;

唯物史观与政治哲学,《哲学研究》,2007年第8期;

消费大众的精神空场与公共理性的重建:关于消费大众与大众文化的一个关联性考察,《求是学刊》,2007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3期转载;

哲学视野中的社会政治生活,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9月,主编之一(王南湜、李淑梅、闫孟伟、王新生)

作为规范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求是学刊》2006年第3期;

异质性社会的社会和谐何以可能马克思劳动生产理论视域下的公共交往与伦理建构,《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2期;

政治哲学的当代复兴及其意义(与陈晏清教授合作),《哲学研究》2005年第6期;Revival and significance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at present time,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Volume1, Number3, 2006.

市场社会中的价值共识,《南开学报》2005年第3期;

政治哲学的当代复兴——兼论领域哲学的兴起及其意义(与陈晏清教授合作),《南开哲学》第一辑;

马克思超越政治正义的政治哲学,《学术研究》2004年第12期;

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评析,《哲学研究》,2003年第12期;

市场社会的个人权利和公共伦理(与陈晏清教授合作),《伦理学研究》2003年第2期;

市民社会的文化特征,《思想战线》,2002年第4期;

现代市民社会概念的形成,《南开学报》,2000年第3期,《光明日报》2000720日转摘;

市民社会观念的当代演变及其意义(与陈晏清教授合作),《南开学报》2001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2期转载,《哲学动态》2001年第11期转摘;

市民社会概念的三重意蕴,《学海》,2000年第1期;

市场社会中的利己主义价值观,《新世纪价值观》(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7月;

市民社会理论前提性观念的形成,《殷海光学术思想文集》,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5月;

马克思哲学观中的社会批判之维,《学术研究》200212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意义(与陈晏清教授合作),《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转载。

 

(五)科研项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问题研究,教育部重大课题,项目经费80万,2014年;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经费12万,2010年;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及其方法论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经费7万元,2009年;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与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项目经费20万元,2004年;

市场社会中的价值共识与社会和谐问题研究,项目经费1万元,天津市社科基金项目,2005年;

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与陈晏清教授与陈晏清教授合作),项目经费5.2万元,2001年。

  

(六)荣誉及奖励

2013年,《国家与社会关系视域下的公平正义问题——关于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期公平正义问题的一种分析路径》获天津市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6年《政治哲学的当代复兴及其意义》,获天津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与陈晏清教授合作);

2006年《市民社会论》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4年《市民社会论》获天津市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2现代市民社会概念的形成天津市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3年《市民社会论》获天津市首届优秀博士论文;

2004年入选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9年被授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2002年论文《现代市民社会概念的形成》获得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3年获得南开大学金桥优秀教师奖励;

2010年获得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04实行全程导师制,探索高水平综合素质哲学人才培养模式获得南开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