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心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25-06-16浏览次数:11

南开大学政治哲学与和谐社会建构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作为天津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机构建设促进南开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繁荣发展,推动南开大学双一流建设。现将2022年中心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成绩


(一)科研成果

本年度,中心研究人员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篇,其中,《哲学研究》等一级核心期刊发文1篇,《哲学动态》《现代哲学》《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二级核心期刊发文5篇。出版学术译著1部、学术专著3部。相关研究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哲学研究方面,这充分说明,中心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符合中心定位和研究队伍构成,以上成果也进一步夯实了中心的科研基础,引领了学界相关研究的展开。

(二)人才培养

中心研究人员主讲多门本科生、研究生主干课程。在本科生课程方面,如哲学院及PPE一年级本科生入门必修课《哲学概论》,大类基础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专业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等。在研究生课程方面,如哲学院硕士研究生全体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同时此课程作为全校公选课向本科生开放)与《研究生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指导课程》、哲学院博士研究生必修课《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等。此外,中心研究人员根据自身研究专长,开设了多门本科生与研究生的专业选修课和学校公选课。中心研究人员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注重自身研究成果及学界最新研究动态的融入,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视域。

(三)学术交流

本年度,中心作为主办方之一,联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举办了第四届“社会哲学与社会理论论坛”。邀请浙江大学马迎辉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崔伟峰副教授和中心研究人员王亚娟副教授做“现象学与马克思主义”系列讲座。此外,中心研究人员克服疫情困难,以线上或线下方式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通过学术交流活动的展开,不仅拓宽了中心研究人员的研究视野,也向国内学界展现了中心的研究成果和实力,扩大了中心的学术影响力。


二、标志性成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是一切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根本。因此,中心始终坚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上下功夫,既坚持思想原本,又适应当今时代,特别是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本年度相关的标志性成果如下:

1.王南湜:《赞天地之化育”与“人是对象性活动”的比较与汇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事’的本体论”建构论纲》,《学习与探索》,2022年第1期;

2.阎孟伟:《历史规律与历史决定论的证成与辩护——驳西方学者对唯物史观历史决定论的诘难》,《社会科学辑刊》,2022年第6期;

3.李淑梅:《马克思的文明演变思想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4.王时中:《论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疑难——从斯密、李斯特到马克思》,《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以上成果从对马克思哲学文本与思想的深入阐释出发,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现实的深度结合为指向,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中国社会、回应重大社会关切、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上的深度与力度。

三、荣誉与奖励


王亚娟副教授主持的《哲学概论》课程入选南开大学“课程思政”优秀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