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政治哲学与和谐社会建构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作为天津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机构建设促进南开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繁荣发展,推动南开大学双一流建设。现将2021年中心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成绩
(一)科研成果
本年度,中心研究人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王亚娟:《梅洛-庞蒂的肉身现象学及其当代效应》、夏钊:《“新辩证法学派”扩展研究》),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周宏胤:《阿尔都塞的结构因果论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5篇,其中,《哲学研究》等一级核心期刊发文5篇,《哲学动态》等二级核心期刊发文5篇。出版学术译著1部。相关研究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哲学研究方面,这充分说明,中心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符合中心定位和研究队伍构成,以上成果也进一步夯实了中心的科研基础,引领了学界相关研究的展开。
(二)人才培养
中心研究人员主讲多门本科生、研究生主干课程。在本科生课程方面,如哲学院及PPE一年级本科生入门必修课《哲学概论》,大类基础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专业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等。在研究生课程方面,如哲学院硕士研究生全体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同时此课程作为全校公选课向本科生开放)与《研究生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指导课程》、哲学院博士研究生必修课《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等。此外,中心研究人员根据自身研究专长,开设了多门本科生与研究生的专业选修课和学校公选课。中心研究人员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注重自身研究成果及学界最新研究动态的融入,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视域。
(三)学术交流
因疫情影响,本年度中心在学术交流方面,主要是通过举行校内会议与中心研究人员参与各类学术会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举办了“建党百年·哲思回望”学术研讨会,邀请中心研究人员与来自校内各个学院的硕博研究生共同研讨。中心研究人员克服疫情困难,以线上或线下方式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通过这一方式,不仅拓宽了中心研究人员的研究视野,也向国内学界展现了中心的研究成果和实力,扩大了中心的学术影响力。
二、标志性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是一切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根本。因此,中心始终坚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上下功夫,既坚持思想原本,又适应当今时代,特别是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本年度相关的标志性成果如下:
1.王南湜:《毛泽东实践智慧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疆域的中国式拓展》,《哲学研究》,2021年第9期;
2.阎孟伟:《文明时代的特征、悖论与历史趋向——从恩格斯对“文明时代”的分析谈起》,《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10期;
3.李淑梅:《马克思人民主体性的国家建构思想——基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探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4.王时中:《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登场’——从‘科玄论战’的三重分歧切入》,《哲学动态》,2021年第7期。
以上成果从对马克思哲学文本与思想的深入阐释出发,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现实的深度结合为指向,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中国社会、回应重大社会关切、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上的深度与力度。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哲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哲学研究是中心的主要研究领域和传统优势,也是中心实现基础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紧密结合的重点领域。本年度,中心在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哲学研究方面持续发力,形成如下标志性成果:
1.王南湜:《“剧场隐喻”中“旁观者”视角的重建——马克思的作为社会科学方法论辩证法生成之关键》,《东南学术》,2021年第1期;
2.王新生:《当代中国正义问题研究的现实逻辑与理论逻辑——<正义论>出版50周年引发的思考》,《哲学动态》,2021年第2期;
3.王时中:《“辩证法”何以进入“社会”?——重思马克思社会研究方法论的哈耶克视角》,《南京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
4.齐艳红:《关系平等主义及其困境——兼析分配平等与社会平等之辨》,《哲学研究》,2021年第2期。
以上成果围绕马克思社会研究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哲学建构的关键概念等展开,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哲学的研究,彰显了中心在这一研究领域中的传统优势。
三、荣誉与奖励
1.莫雷教授论文《事件与爱:当代西方激进左翼思潮的本体论重构》(《哲学研究》2020年第4期)获第十七届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2.王时中教授论文《论社会学的康德式奠基及其困限——从马克思的视角看》(《哲学研究》2020年第8期)获第十七届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