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8日,由南开大学哲学院、南开大学社会政治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反思与批判·师生工作坊”在南开大学哲学院317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工作坊有幸邀请到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学研究所所长、美学教研室主任贺念,与武汉大学哲学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德国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王咏诗主讲,南开大学哲学院谢永康教授担任主持人,来自不同学校的三十余位师生参与此次工作坊。
“对总体的否定”抑或“既说是,也说不”——论阿多诺的海德格尔批判
01
11月8日下午,贺念老师以“‘对总体的否定’抑或‘既说是,也说不’ ——论阿多诺的海德格尔批判”为主题进行了报告。通过海德格尔与阿多诺的思想比较探讨阿多诺的海德格尔批判之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厘清二者美学思想之异同。
02
贺老师首先梳理了阿多诺对海德格尔的态度,对于阿多诺的基本思想进行阐述。借助谢永康老师的论著,贺老师指出《启蒙辩证法》的逻辑可转写为工具理性运用的双重性,这一思想发展了马克思·韦伯的合理性概念。阿多诺的批判走向了“艺术加哲学”:艺术作品需要具有对同一性的否定力量,其应当实现对现实的批判,只是作为感性形式仍然需要哲学的解释。哲学则要求概念应是“朝向对象的悠长而又温和的目光”,思想根本上奠基于思想的客体性,应该通过模仿在概念中纳入更多的元素,以实现真在星丛中发生。
贺老师认为,阿多诺的哲学之思与晚期海德格尔的怀思(das besinnliche Nachdenken)之间存在许多共同点,如思想的批判性与运动性等。但阿多诺倾向于批判海德格尔哲学本身被同一性逻辑统治,其本真性思想仅是伪超越与伪具体的表达。
在此贺老师为海德格尔进行了一定辩护。贺老师首先从存在论出发探讨海德格尔否定性中的肯定性——真的双重性之建立,这与阿多诺的真与非真二元对立形成对比。而阿多诺的真之理解追求超越的绝对的真,导致了其肯定难以实现。最后,贺老师将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与海德格尔“既说是,也说不”的批判态度作了一定比较,指出当下的问题不再是全体性的否定性批判,而是本真性的实现。
03
在之后的提问交流环节中,同学们就“海德格尔与辩证法的关系” “真与非真是否可以建立一种范导性结构”“阿多诺艺术的类目的论张力”“阿多诺之真的现实性要素”“海德格尔的死亡理解”“等问题进行了提问。贺念老师统一就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精炼解答。
人类学在康德批判体系中的地位——从“施莱尔马赫两难”谈起
01
11月8日晚,王咏诗老师以“人类学在康德批判体系中的定位” 为主题进行了报告。王老师对于康德人类学思想进行了梳理,锚定了康德的实用人类学在其理论框架中的位置。王老师首先着眼于现当代康德哲学面对的理论批判并对其一一回应,同时指出对这些批判的根本性回应落脚于康德的人类学思考。
02
第二步,王老师展开了康德关于“人类学”的概念群的梳理,指出康德在人类学相关文本中出现的两种人类学提及方式:先验人类学与实用人类学。王老师紧接着指出 “先验人类学”的提法是不恰当的,她分别从康德思想发生学与胡塞尔、海德格尔对康德“人类学主义”的双重批判正反两方向论证人类学作为康德哲学的先验哲学是一种结构错置。
对人类学概念进行厘清后,王老师从施莱尔马赫两难的挑战出发,讨论实用人类学的定位。王老师认为施莱尔马赫两难的核心在于“一个人不能同时主张人的行为是由一系列自然事件因果决定的并且人的行动根本上源于某种更基础的自由。”由此出发,王老师指出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区分了“技术的”、“实用的”和“道德的”三种命令式,但康德在《判断力批判》导言中取消了实用命令式的独立地位,只承认道德和技术的分立对应着自由和自然两个“领地”。“实用”对二者之协调应着眼于康德自身的逻辑:“实用的”处于关系机能的第三个契机之上,可以兼顾技巧和道德的目的并现实地关联二者,却并不改变二者自身的模态。最后王老师进行总结,指出批判哲学的立场区别于当下的超人类主义或后人类主义之处,回应了讲座刚开始的质疑:我们应走出康德,然后回到康德。
03
在之后的提问交流环节中,同学们就“人类学是否暗示一种判断力启蒙 “实用人类学的目的论预设”“理性的自我授权是否与被抛性兼容”“康德人类学与实证人类学之区分”等问题进行了提问,王咏诗老师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回应与解答。
End
本次“反思与批判·师生工作坊”形式创新活泼,主讲人和参与活动的师生们就相关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交流,最后工作坊在现场师生热烈的掌声中顺利结束。
2024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