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批判·师生工作坊丨第一期丨庄振华丨从霍布斯到黑格尔

发布时间:2025-06-16浏览次数:11




202462日,由南开大学哲学院、南开大学社会政治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反思与批判·师生工作坊”在南开大学哲学院317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工作坊有幸邀请到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常务副部长、哲学学院教授庄振华老师主讲,南开大学哲学院谢永康教授担任主持人,来自不同学校的数十位师生担任与谈人。





辩证法与希望的“世纪之争”——简评布洛赫的黑格尔阐释



01


62日下午,庄振华老师以“辩证法与希望的‘世纪之争’——简评布洛赫的黑格尔阐释”为主题进行了报告。庄老师首先指出,布洛赫在《主体—客体:对黑格尔的阐释》一书中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遗产,并以唯物论的“开放性”方式对其加以改造,从而有助于在当代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具体来讲,庄老师分析了布洛赫对辩证法的基点、性质和架构的阐释。基于这种阐释,布洛赫进一步发掘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论潜力,认为黑格尔的思想体系兼具体系性与进步性,因此黑格尔辩证法中的总体性可以被改写为“希望”。



02


随后,庄老师进一步说明了布洛赫的阐释与黑格尔的原意的差距。布洛赫的黑格尔阐释倚重《精神现象学》,而对《逻辑学》满足于一些流俗的理解。这在实质上导致他的思维大致达到“本质论”的“现象”三级层面,即一种以人类为中心、以劳动及其需求为动力的“希望-现实”二元世界观,而缺少对该逻辑层面的反思以及对更高的现实性二级层面和概念论的深入分析。


最后,庄老师探讨了上述思想差异的时代原因。他认为,虽然布洛赫对20世纪西方思想的人本主义特征缺乏反思,但是,布洛赫将目光聚焦于人类的自我改善,亦有利于对当前时代处境的反思。




03


在之后的提问交流环节中,与谈人也就“如何看待黑格尔的辩证法”、“在当代言说绝对者的必要性”“本质主义与浪漫派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评论和提问。庄振华老师针对所提出的问题,逐一做出了回应与解答。



《利维坦》的根基与限度——基于霍布斯政治科学架构模式的考察


01


62日晚上,庄振华老师以“《利维坦》的根基与限度——基于霍布斯政治科学架构模式的考察”为主题进行了报告。与下午的讲座相联系,庄老师继续借助黑格尔《逻辑学》中的“本质-现象”二元结构,分析了霍布斯《利维坦》中的“主权国家-人民”二元结构。首先,庄老师批判了学界以往对《利维坦》的“国家主义”解读与“自由主义”解读,认为这两种解读都将主权国家与人民作为两种现成的力量,它们在意的是主权国家与人民这两者在整个政治生活中所占的权重大小,却没有看到政治科学之为科学是何以可能的。



02


随后,庄老师指出了霍布斯的政治科学中的主权结构与近代科学架构模式的相似性:自然法和国家信约等类似于公理,它们以人民实际的政治生活作为其“证实”;人民的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类似于具体的科学命题以及更具体的科学事实,这些方面则以前述基底性要素为根据;而国家法律、制度等则类似于在公理与具体命题之间起中介作用的定理。由此,政治科学的任务并不在于为国家与人民这双方中的任何一方无原则地辩护,而在于证成由国家下贯至人民或由人民上升到国家的一整套系统的话语,类似于自然科学中的公理演绎系统。


最后,庄老师指出了霍布斯的主权结构的终极性和设定性。其中,主权结构的终极性表现在主权国家与人民互为支撑,两者除了对方之外并无更多神秘的基础。而主权结构的设定性则表明,无论主权国家还是人民生活,都是整体政治架构本身进行的一种设定,并且普遍地被人们 “执以为真”。由此,主权结构就被现成化为一种自我证成、自我循环的封闭体。而这种设定性会使得主权结构陷入向内萎缩与对外封闭的巨大危机。



03


在之后的提问交流环节中,与谈人和主讲人就“自然状态在公理化体系中的作用”、“政治学和元政治学两个层面”、“哲学家对未来社会的规划”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提问。庄振华老师针对所提出的问题,逐一做出了回应与解答



End


本次“反思与批判·师生工作坊”形式创新活泼,主讲人和师生们就相关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交流,最后工作坊在现场师生热烈的掌声中顺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