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4日晚,由“阿多诺选集”编委会主办的反思与批判系列讲座第二讲在线上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讲师彭蓓主讲,题目为“天才抑或狂徒:阿多诺眼中的瓦格纳”。讲座由南开大学哲学院助理研究员夏钊主持,慕尼黑音乐与戏曲学院博士候选人刘一霖担任评论人。
01
彭蓓老师分四个部分展开讲座内容,并穿插播放了阿多诺与瓦格纳的音乐作品视频,带给听众更为感性直观的音乐体验。
在第一部分,彭蓓老师介绍了“音乐哲学”(Musikphilosophie)这一界限较为模糊的概念。通过回顾自古希腊以来的哲学史,可以看到很多重要的哲学家都会在哲学的层面上思考音乐问题,提出关于音乐的哲学理论;另一方面,同样有很多的音乐理论家在讨论和研究音乐领域中的哲学问题。尽管一个标准的音乐哲学范式或许并不存在,但是不可否认,作为一个问题域并且有着开放性界限的音乐哲学已然是存在着的。
02
彭蓓老师在第二和第三部分细致梳理了阿多诺与瓦格纳的生平以及二者与音乐的千丝万缕的联系。阿多诺音乐评论的鲜明特色是,用社会与意识形态批判的方法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音乐生产与消费问题。瓦格纳提出了著名的整体艺术作品(Gesamtkunstwerk)的观念,强调对于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统合以及对于古希腊传统的复归。
在最后一部分,彭蓓老师基于阿多诺的《试论瓦格纳》(Versuch über Wagner)一书,概要地呈现出阿多诺批判瓦格纳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方面。《试论瓦格纳》是阿多诺撰写的第一本音乐专著,也是最重要的关于瓦格纳的批判文本。阿多诺写作此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借由批判瓦格纳来超越单纯美学的视域,最终达到对于资本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社会与意识形态批判。
阿多诺首先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瓦格纳的社会性格做出分析。进入正文后,阿多诺运用了“微观逻辑分析法”(mikrologische Methode)来考察瓦格纳的乐剧(Musikdrama),即从乐剧的局部和片段出发,分析其逻辑结构,并以此来观照整体。彭蓓老师通过对“被物化的欣赏者”、“商品化的主导动机”、“被掩盖的劳动痕迹”等几个分析实例详细解读,展示了阿多诺从音乐分析到社会与意识形态批判的具体操作。在阿多诺看来,瓦格纳的整体艺术必定会走向失败,因为其所创造的整体只是简单地将不同艺术元素合为一体,仅仅强调个别艺术形式对于整体的服从。这样的整体缺少内部的形式的先验性,实际上只是一个虚构的整体。彭蓓老师强调,阿多诺的瓦格纳批判的重要价值不只体现在对瓦格纳音乐作品的分析解读上,还体现在其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及其意识形态的关切与批判上。就后者而言,当今时代中的许多文化现象,包括好莱坞电影、广告音乐等等,仍然是阿多诺批判思想的矛头所指,甚至是更加切合的批判对象。
03
评论环节中,刘一霖博士高度称赞了彭蓓老师的精彩报告,并进一步补充了费蒂斯(François-Joseph Fétis)、汉斯立克(Eduard Hanslick)、尼采、托马斯·曼(Thomas Mann)等人对于瓦格纳作品的或褒或贬的极端化评价,以及60年代阿多诺对瓦格纳态度的重要转变。在《瓦格纳的现实性》(Wagners Aktualität)一文中,阿多诺从现代社会的角度重新审视了瓦格纳,其批判的主题已从民族主义批判转向文化工业批判。这时的阿多诺更加强调应当辩证地理解和看待瓦格纳作品中同时蕴含着的进步与倒退的因素。
在随后的提问交流环节中,海南大学人文学院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谢永康教授畅谈了自己对于讲座内容和阿多诺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感受,并高度评价了本次讲座的内容。线上观众就“音乐哲学的独立性”、 “阿多诺与极简音乐”、“对Gesamtkunstwerk的翻译”等问题积极提问发言。彭蓓老师和刘一霖博士围绕这些问题与观众交流互动,现场讨论十分热烈。
End
参与本次讲座的学人来自于哲学、美学、音乐学等众多学科,这充分体现了不同学科间跨界交流的积极意愿和良好氛围。在各位老师、各位同仁的参与支持下,讲座取得圆满成功。本场讲座是反思与批判系列讲座的第二场,欢迎学界同仁持续关注系列讲座的后续场次。
2022年10月17日